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 孙权笑:曹魏要亡 45年后才看出他多聪明

公元220年,曹操逝世,曹丕继位于洛阳。面对权力交替,曹丕志在必得,誓愿完成父亲统一大业。为稳固地位,他先进行内部权力调整,于2月进行一系列任免,提拔贾诩为太尉,赋予他300食邑、1000户,其子亦得晋升。

孙权得知此事后,引用《三国志·贾诩传》中《荀勖别传》的记载,述说晋武帝询问继任司徒之人时,勖回答应视任命人选,不可违背其本心。勖提及曹丕任用贾诩为三公之一太尉,孙权闻之,不禁发笑。孙权对于“笑之”这一反应颇有深意。古人文笔精练,但此处明显刻意留白,彰显孙权“笑之”的多重含义。结合上下文可知,这笑意并非友善,或许是讥讽、嘲讽,甚或是对曹魏前景的不屑一顾。为何孙权如此笑,以及对曹魏前途的判断,则令人深思。

1.三公

古人对“三”极为青睐,视其为稳定与完美象征。从列队到官职命名,都以“三”为基准,最高地位的三位大臣被称为“三公”。这一传统由商朝延续至今,代表着最尊贵的三个官职。 各朝代的“三公”虽名称不同,却同样地位显赫。如周朝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;秦朝为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;东汉为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;三国时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在孙权、贾诩时代,公认的“三公”为“太尉、司徒、司空”,太尉位居首位。三国及其前太尉(相当于太师、丞相、大司马)权力巨大,担任者无一不是能人。如箕子、姜子牙、管仲、董卓、李斯、曹操等,他们成就卓越,如姜子牙活时为军事统帅、周朝开国元勋,逝后更被誉为兵家鼻祖、百家宗师。太尉之位需多才多艺,德智体美劳俱全方能担任。须具备朝堂上智慧、战场上胆略,非最杰出者不宜。孙权认为贾诩不符合标准,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危。

2.贾诩

贾诩生于公元147年,孙权认为他“德不配位”。寒族儒生,言行不正统。早年病辞官归,路遇氐人,称是段公外孙脱险。段公即段熲,威名赎其命。贾诩被塑造为聪明机智,但文中描述与他同行的十人全部被杀,贾诩却无动于衷,令人质疑其自私。如果他真的如此高明,为何不救他人?这一描写突显了他的自私本性。贾诩曾多次采取“顾前不顾后”、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行动。公元192年,董卓死后,王允欲屠凉州人,凉官李傕、郭汜求助于贾诩。为自保,贾诩建议他们奉国家征讨天下,反击长安,逃往西北若失败。结果,李傕、郭汜率凉州兵暴虐长安,使汉朝无力抵抗,关中成废墟。曹操派裴茂等将领反击,消灭他们。这段混乱被称为“文和(贾诩字)乱武”。

贾诩被曹丕任用,显示曹魏缺乏人才。但贾诩却虚有其名,公元223年太尉身份下无所作为而去世。离孙权“笑之”已过三年,司马懿篡位时面对的是人才匮乏的曹魏,而孙权提拔的孙邵、顾雍显示其先见之明。

/
  • 版权声明: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 孙权笑:曹魏要亡 45年后才看出他多聪明,由 2024-03-23 发表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爱听网